返回首頁   加入最愛      
 
 
  ‧鍼灸推拿

  鍼灸源於經絡學,其發源早在春秋之前之黃帝內經中已有尚稱完整之論述,其發展至清末民初更趨完備。及西風東漸,民初以來,國人棄中醫而崇西醫,致使中醫被忽視達數十年。拜歐美好事研究者之賜,發現刺穴對人體內分泌的具體反應,而使我國重拾對鍼灸療法之重視。近年雖已將中醫認定為正統醫學,並將之納入健保給付,然期間人才流失,無以延續的傷害,令人痛惜。所幸近來中醫診所已逐漸普遍使用鍼灸療法,相信假以時日,有中國大陸及全球精英投入精研,必能將鍼灸光大其應有地位。
  經絡學上,不似西醫僅單純根據解剖學認定人體傳導作用機制為血液、淋巴內分泌、及神經系統,其查驗人體氣血運行有十四經脈及十五絡脈二大主系統。十四經脈為十二正經加上奇經八脈(奇經中僅任脈督脈有獨立之穴位,其餘六脈均運行於十二經中之穴位) 。十五絡脈則為十四經脈之絡加上脾之大絡,現行較確定而正式的穴位約有六百五十個,但不斷有能人奇才持續發現新的穴道,如董氏奇穴等,故實際穴數未定。
  現今所知悉之鍼灸療法運作機制為:在所屬經脈之穴位下針刺激或以迎隨補瀉法使身體增加或減少釋出相關之內分泌,讓吾人身體機能之運作趨於正常。由於其運作均在自身體內,僅靠自身調理,故除了極少數禁針禁灸之穴、子午流注及迎隨補瀉法外,鍼灸只要小心感染問題外,幾乎無風險副作用在。
  但與方劑不同的是其療效作用期較短(方劑作用期約為兩次服藥間的時效) ,一般中醫師找到相關穴位下針後,即以留針法、補瀉法或動氣療法激發自體機能修補痊癒,故期副作用極低。但相對地,除針之後,病痛雖稍有緩解,卻仍無法馬上康復。所以中醫有云:”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事實上,不止鍼灸中醫如此,西醫若不濫用抗生素、類固醇,治療過程也應是一樣的,就算是開刀手術也需要數天到數月不等的療期。
  治傷推拿,舉凡跌打損傷、關節扭折,中醫自有一套醫療方法,不必如西醫長期上石膏造成皮膚癢疹過敏,時程較短。且西醫謂關節扭傷內出血時,需冰敷,不可揉捏。但中醫傷科有適當之藥洗可推拿按摩,止內出血、消炎、緩解疼痛並促進自癒之效。此則非西醫外科所能理解,正如中醫早已用來治中風之蠍子,現今西醫才發現研究用其毒素來打通腦溢血之血塊。
  同理,針灸經絡也不見的比西方醫學落後,只是與中醫一樣之西醫觀察作用介面不同。比方說鼻塞流鼻涕,西醫從感染殺菌著手,但若用錯抗生素,會造成病菌之抗藥性或轉劇為鼻竇炎。而中醫則由鼻部相關經絡穴道如迎香、合谷下針,開藥調整手太陰肺經之濕、寒等偏差來加強患部之自癒能力。
  活絡觀念也僅存於中醫,西醫並不了解認同中醫所謂的”氣”。現在西醫歸類出稱為”半病人”之一族群,這類人健康檢查結果身體狀況良好,再排除心因性因素後,仍然覺得體力精神不佳,或就是不舒服。而綜合維他命、 維他命B群也吃了、一星期三次運動也做了,卻還是病懨懨的,此類”半病人”由中醫診斷起來可能就有氣虛或濕燥寒熱等失調症候在。
  所以,若諸位大德有病痛時,又不願冒中西藥副作用或用錯藥的風險,在此建議各位多認識相關穴位,然後以指針(即以指尖按壓穴道刺激按摩) ,即可刺激促進或抑制其相關經絡運作並緩解減輕症狀。就算壓錯穴也無妨,僅是肌肉或經穴按摩而已,不妨多多為之。市面上有受電針機,其原理與針灸指針雷同,但其較容易找到得氣點(即準確穴位) 。不過,還是需自行經研應下針之穴位,且其補瀉以頻率高低而定似乎尚待考證。
  但在此慎重提醒,有大病重症仍應速找醫生檢查治療,以免延誤病情,指針僅為輔助並緩解不適之用而已。
1  2  3  上一頁  下一頁